好比比来很风行的一句话:“三分钱一片的阿司匹林,你敢吃吗?”言外之意就是,集采的阿司匹林由于廉价,所以药效必定差。
以阿司匹林为例,其次要成分是用水杨酸和乙酸酐合成的乙酰水杨酸。水杨酸和乙酸酐做为大化工原料,价钱很是低廉,别离是10-15元/千克,4-7元/千克。
如许一合计,每片阿司匹林的成本就是1。35分-1。5分。即便加上损耗,哪怕不赔本,也不会赔本。
正在大规模流水线上,每出产一片阿司匹林,乙酸酐的成本约0。02分-0。04分,辅料的成本约0。2分-0。3分,制形成本0。1分,包拆成本约0。8分,运输成本约0。15分。
仍是那句话,正在分歧性评价系统尚未完美之前,盲目清退进口药,只会跟医药代表的时代一样,落得一地鸡毛。
因而,要判断一种药物能否无效,该当靠分歧性评价,而非价钱。虽然低价的集采药确实出了问题,但两者之间没相关系(仅指药物,耗材不算)。
而人们想要吃上安心药,关心点也更该当放正在药物的监管取检测尺度,而非被某些人强调的“低价”上。
况且,做为被纳入《国度根基药物目次》的根本药物,药厂出产阿司匹林更多是做为一种“市场准入前提”,本就不靠它赔几多钱。
按这个逻辑,草莓一颗两块钱,同样笼盖不了种植、采摘、包拆、运输的成本,是不是也太廉价了?要100一颗你才买?
为什么?由于一看到集采药,想到的即是寻租、回扣、冒充伪劣之类的蝇营狗苟,而说起美国进口,第一印象就是FDA这块金字招牌。
不然,将阿司匹林涨到一块钱一片,你莫非就信了吗?你仍然不会信。但反过来,若是美国进口的阿司匹林才5分钱一片,你也不会由于它廉价而不信。
现实上,得益于药厂的规模效应、成熟的出产工艺和高效的物流系统,各个环节的成天性够被摊薄到极低的程度。
这不是崇洋媚外,而是社会信用崩塌之后的必然成果。就像某些奶厂为了沉获消费者信赖,会正在产物引见写上“欧盟尺度”几个大字一样。
他们的来由很简单:一片三分钱,连出产、包拆、运输的成本都笼盖不了,赔本的买卖,终究三分钱太少了,别说三分钱,就是扩大一百倍变成三块钱,掉正在地上都没人捡,更别说笼盖成本了。
不只阿司匹林,像这类上市多年的典范药物凡是都很廉价。好比1毛钱一片的布洛芬、2毛钱一支的青霉素、5分钱一片的甲硝唑、2分钱一片的维C等等。